技术特征:
1.一种能够连接瓶子的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其具有用于供瓶子的瓶口插入的接合部;内壳,其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内壳中形成有用于存放溶质的溶质腔,所述内壳具有开放的底端部;下盖,其连接于所述内壳的底端部以将所述溶质腔封闭;其中,所述内壳包括变形部,所述变形部配置为能够在瓶口插入到所述接合部中时压缩以允许所述下盖相对所述外壳向上移动;所述下盖具有能够断裂的第一断裂部,所述内壳还包括刀片部,所述刀片部配置为在所述下盖向上移动时使所述第一断裂部断裂;所述容器具有封闭状态和第一打开状态,在所述封闭状态时,所述变形部处于初始状态,所述溶质腔被所述下盖密封;在所述第一打开状态时,所述变形部处于压缩状态,所述第一断裂部断裂以允许所述溶质腔和瓶子内的空间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够连接瓶子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具有第一顶壁和自所述第一顶壁向下延伸的第一环形侧壁,所述内壳具有第二顶壁和第二环形侧壁,所述变形部位于所述第二顶壁和所述第二环形侧壁之间,所述下盖连接在所述第二环形侧壁上;所述第一顶壁和所述第二顶壁抵紧配合,所述第一环形侧壁套设在所述第二环形侧壁外并允许所述第二环形侧壁上下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能够连接瓶子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由塑料一体成型制成,所述变形部的壁厚小于所述第二顶壁和所述第二环形侧壁。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能够连接瓶子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部为截顶圆锥形或截顶棱锥形。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能够连接瓶子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还具有自所述第一顶壁向下延伸的顶块,所述顶块抵在所述第二顶壁上;所述刀片部自所述第二顶壁向下延伸。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够连接瓶子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溶质腔中存放有液体或固体粉末,所述溶质腔具有6~30ml的容积;所述下盖具有环形的闷盖部及自所述闷盖部的内边缘向上延伸的回流管,所述第一断裂部设于所述闷盖部上,所述回流管的顶壁上设有能够断裂的第二断裂部;所述内壳还包括用于在所述下盖向上移动时抵压所述第二断裂部使其断裂的凸起;所述容器在所述第一打开状态时,所述溶质腔和瓶子内的空间通过所述第一断裂部及所述第二断裂部断裂后形成的缺口相互连通以构成气液流通回路。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能够连接瓶子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断裂部和/或所述第二断裂部为壁厚减薄的薄弱部位或凹槽。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能够连接瓶子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闷盖部上还形成有向下延伸的旋拧凸块,所述旋拧凸块偏离所述第一断裂部;或,在俯视视角下,所述第一断裂部包括多段间隔设置的弧形,所述刀片部为与所述第一断裂部相互配合的弧形,所述旋拧凸块位于所述弧形的间隙处。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够连接瓶子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溶质腔中存放有固体粉末,所述溶质腔具有6~30ml的容积;所述下盖具有呈封闭的板状的底壁,所述底壁的外边缘和所述内壳的底端部通过螺纹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能够连接瓶子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还具有第二打开状态,在所述第二打开状态时,所述下盖脱离所述内壳。11.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能够连接瓶子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还包括可移除或破裂的密封膜,所述容器在所述封闭状态时,所述密封膜覆设于所述外壳的下端部上以将所述内壳及所述下盖封闭在所述外壳中;所述容器在所述第一打开状态时,所述密封膜脱离所述外壳的下端部或破裂。12.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能够连接瓶子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在所述封闭状态时,所述下盖的底部和所述接合部持平或低于所述接合部;所述容器在所述第一打开状态时,所述下盖的底部高于所述接合部。13.一种容器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如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能够连接瓶子的容器,多个所述容器放置于一包装件中。14.一种瓶装产品,包括瓶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瓶装产品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能够连接瓶子的容器,所述瓶子和所述容器独立设置且所述容器保持在所述封闭状态,所述容器连接到所述瓶子的瓶口上后所述容器处于所述第一打开状态。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能够连接瓶子的容器、容器组及瓶装产品。该容器包括外壳、位于外壳内的内壳和下盖,内壳中形成有用于存放溶质的溶质腔并具有开放的底端部;下盖连接于内壳的底端部以将溶质腔封闭;内壳包括变形部,变形部配置为能够在瓶口插入到接合部中时压缩以允许下盖相对外壳向上移动;下盖具有能够断裂的第一断裂部,内壳还包括刀片部,刀片部配置为在下盖向上移动时使第一断裂部断裂;容器在封闭状态时,变形部处于初始状态,溶质腔被下盖密封;在第一打开状态时,变形部处于压缩状态,第一断裂部断裂以允许溶质腔和瓶子内的空间连通。该容器能够在接合到瓶子的过程中打开以允许其中预存的溶质进入瓶子内。开以允许其中预存的溶质进入瓶子内。开以允许其中预存的溶质进入瓶子内。
技术研发人员:梁永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雷贝德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8.30
技术公布日:2023/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