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一种水下撞击反馈回收装置,属于水下辅助装载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无人水下航行器主要用于水下信息收集或水文参数的自动测量,可以自动完成水文学和海洋学研究的多目标任务。然而当航行器遇到意外撞击或者着底冲击而法正常航行完成任务时,航行器可能会因为撞击而出现断电、控制程序异常或电路损毁等情况,那么电子类数据传输装置将丧失工作能力,且航行器携带的已有数据将存在无法回收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下撞击反馈回收装置。
4.为实现前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本发明提供一种水下撞击反馈回收装置,包括:基体,具有蓄水腔室以及一进水口,所述进水口与蓄水腔室连通;第一限位机构,包括第一限位构件、吸水构件和第一弹性构件,所述第一限位件活动设置在所述基体上,且其至少部分伸入所述蓄水腔室中,所述吸水构件设置在所述蓄水腔室中,且与所述第一限位件的至少部分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弹性构件设置在所述基体与第一限位构件之间,且能够驱使所述第一限位构件朝向第三方向移动,而与一装载平台抵接固定;活动构件,活动设置在所述蓄水腔室中,且能够封堵所述进水口,所述活动构件能够在一外力驱使下沿第一方向移动,而使基体外部环境经进水口与蓄水腔室连通;其中,当所述吸水构件吸水涨大时,吸水构件驱使所述第一限位构件朝向蓄水腔室移动,而使第一限位构件脱离与装载平台的抵接固定。
5.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一种水下撞击反馈回收装置还包括第二限位机构,包括第二限位构件和第二弹性构件,所述第二弹性构件分别与所述基体、所述第二限位构件连接,且所述第二弹性构件能够驱使所述第二限位构件沿第三方向移动,而与活动构件抵接,所述第二限位构件设置在所述活动构件的活动路径上。
6.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一种水下撞击反馈回收装置还包括第三弹性构件,所述第三弹性构件设置在所述活动构件和蓄水腔室之间,且至少用于驱使所述活动构件沿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反;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一种水下撞击反馈回收装置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上设置有第一导水结构,所述盖板与活动构件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在进水口处,且所述盖板与所述基体固定,当所述活动构件沿第一方向运动时,外部流体能够经第一导水结构进入蓄水腔室中。
7.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一种水下撞击反馈回收装置还包括第二导水结构,所述第二导水结构设置在所述基体上,所述第二导水结构具有导流口和出水口,所述导流口、出
水口均与蓄水腔室连通,且导流口和出水口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
8.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限位构件具有至少一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上设置有定位结构,所述吸水构件经所述定位结构与所述延伸部活动连接。
9.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体具有至少一凸起,所述装载平台具有安装槽位和凹槽,所述凹槽环绕所述安装槽位设置,所述凸起与所述凹槽能够卡接固定,而使所述基体的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安装槽位中。
10.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一种水下撞击反馈回收装置还包括第四限位机构,包括第四弹性构件和第四限位构件,所述第四弹性构件分别与所述第四限位构件、基体连接,且所述第四弹性构件能够驱使所述第四限位构件沿第一方向移动,且所述第四限位构件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限位构件抵接,而约束第一限位构件沿第三方向的运动。
11.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体上还设置有第一安装腔室和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安装腔室与第一开口连通,所述第一安装腔室与蓄水腔室经一连接通道连通,且所述延伸部被配置在所述第一连接通道中,所述第一限位构件的至少部分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腔室中。
12.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一种水下撞击反馈回收装置所述基体上还设置有第二安装腔室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安装腔室经所述第二开口与蓄水腔室连通,所述第二安装腔室用于收容所述第二限位机构。
13.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一种水下撞击反馈回收装置所述基体上还设置有第四安装腔室和第四开口,所述第四安装腔室与第四开口连通,所述第四安装腔室用于收容所述第四限位机构。
14.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一种水下撞击反馈回收装置还包括第一封堵构件,所述第一封堵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腔室中,且所述第一封堵构件与第一安装腔室的内侧壁面围合形成第一限位腔室,所述第一限位构件具有第一限位部和第一抵接部,所述延伸部、第一限位部与第一抵接部依次连接,所述第一限位构件被约束为在第一限位腔室中活动,所述第一抵接部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封堵构件上。
15.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一种水下撞击反馈回收装置还包括第二封堵构件,所述第二封堵构件设置在第二安装腔室中,且所述第二封堵构件与第二安装腔室的内侧壁面围合形成第二限位腔室,所述第二限位构件具有第二限位部和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二限位部与第二抵接部连接,所述第二限位部被约束在第二限位腔室中活动,所述第二抵接部活动设置在所述第二封堵构件上。
16.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一种水下撞击反馈回收装置还包括第四封堵构件,所述第四封堵构件设置在第四安装腔室中,且所述第四封堵构件与第四安装腔室的内侧壁面围合形成第四限位腔室,所述第四限位构件具有第四限位部和第四抵接部,所述第四限位部与第四抵接部连接,所述第四限位部被约束在第四限位腔室中活动,所述第四抵接部活动设置中在所述第四封堵构件上。
17.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一种水下撞击反馈回收装置还包括漂浮机构,所述漂浮机构设置在所述基体上,且能够驱使所述基体沿第二方向运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包括:一种水下撞击反馈回收装置通过设置第一限位机构以及活动构件,能够使负载有数据存储装置的基体在受到撞击后迅速与装载平台
剥离,快速返回水上,以便打捞回收。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水下撞击反馈回收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水下撞击反馈回收装置中第二限位机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第一限位构件的侧剖面视图;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第一限位构件的俯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基体;2、漂浮机构;3、第一弹性构件;4、第一限位构件;41、第一抵接部;42、延伸部;5、第一封堵构件;6、吸水构件;7、第四弹性构件;8、第四限位构件;9、第四封堵构件;10、第二弹性构件;11、第二限位构件;12、第二封堵构件;13、第三弹性构件;14、活动构件;15、盖板;16、第一密封构件;17、第二密封构件;18、装载平台。
具体实施方式
19.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案发明人经长期研究和大量实践,得以提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将对该技术方案、其实施过程及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20.实施例1请参阅图1,为本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水下撞击反馈回收装置,包括一基体1,所述基体1可以呈近似t形,基体1的两侧设置有凸起,所述基体1通过所述凸起能够嵌合在装载平台18上。所述基体1上设置有安装腔室以及一蓄水腔室,所述蓄水腔室经一进水口与外部环境连通,一活动构件14活动设置在所述蓄水腔室中,且封闭进水口,避免水进入蓄水腔室。所述安装腔室包括第一安装腔室,所述第一安装腔室与外部环境连通,所述蓄水腔室与第一安装腔室经一连接通道连通,一第一限位构件4经所述连接通道自外向内的伸入蓄水腔室中设置,第一限位构件4伸入蓄水腔室的部分设置有一吸水构件6,第一限位构件4和第一安装腔室的内壁之间设置有一第一弹性构件3,所述第一弹性构件3能够驱使所述第一限位构件4自蓄水腔室向外移动,但受限于吸水构件6的约束,所述第一限位构件4伸入吸水腔室的的至少部分留置于吸水腔室中。
21.当基体1与平台嵌合后,所述第一限位构件4能够在所述第一弹性构件3的驱使下挤压装载平台18,从而使基体1与装载平台18保持于一夹紧固定的状态。在使用时,一种水下撞击反馈回收装置可以承载一数据存储装置,将一种水下撞击反馈回收装置安装于水下,并使基体1与装载平台18配合固定,所述基体1可以为密度小于水的材料制成的基体1构件,且基体1能够承载数据存储装置浮于水面。当基体1受到撞击时,所述活动构件14脱离封闭进水口的位置,并在活动构件14与进水口之间形成可供流水进入的缝隙或是通道,水进入蓄水腔室后能够与吸水构件6接触,吸水构件6在吸水后能够膨胀而体积变大,从而驱使第一限位构件4朝向靠近蓄水腔室一侧移动,从而使第一限位构件4脱离与装载平台18夹紧固定的状态,所述基体1在浮力作用下上浮至浮出水面,后续可通过定位获取位置等方式打捞负载有数据存储装置的基体1。在本发明中,一种水下撞击反馈回收装置通过设置第一限位机构以及活动构件14,能够使负载有数据存储装置的基体1在受到撞击后迅速与装载平台18剥离,快速返回水上,以便打捞回收。
22.具体的,所述活动构件14的外侧可设置有第一密封构件16,所述第一密封构件16可以环绕所述活动构件14的外侧设置,以保证所述活动构件14与蓄水腔室内壁接触位置的密封性。
23.在一较佳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设置一漂浮机构2,所述漂浮机构2能够驱使所述基体1沿第二方向运动,所述第二方向可以为与基体1所受浮力方向相同的方向或者可以与所述基体1所受浮力方向呈角度设置,当基体1脱离与装载平台18的固定约束后,所述漂浮机构2能够驱使基体1迅速上浮,更具体的,所述漂浮机构2可以为一浮球,所述浮球具有一容置腔室,所述容置腔室中可存贮有密度小于水的气体,所述气体可以为氢气、空气等。所述漂浮机构2还可以包括一浮板,所述浮板可选用密度较小的材料制成,所述浮板与基体1连接,当所述基体1受撞击而脱离与装载平台18的约束固定时,在浮板的浮力作用下基体1快速上浮。
24.具体的,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限位构件4具有延伸部42、约束部以及第一抵接部41,所述延伸部42、约束部和抵接部依次连接,一第一封堵构件5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安装腔室中,所述第一封堵构件5与第一安装腔室的内壁围合形成第一限位腔室,所述第一封堵构件5上设置有一供第一抵接部41伸出的通孔,所述第一抵接部41能够伸出所述通孔而与装载平台18抵接。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限位构件4的约束部设置在第一限位腔室中,其延伸部42朝向蓄水腔室伸出,其第一抵接部41朝向背离蓄水腔室伸出,可理解的,所述第一限位构件4受其上约束部的限制,被约束在指定范围内活动,定义延伸部42的伸出方向为第一限位构件4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限位构件4被约束在指定范围指的是,约束部在第一限位腔室中沿第一限位构件4的长度方向所能移动的距离。所述第一封堵构件5具有良好的密闭性,其与第一安装腔室和第一限位构件4的连接处都具有良好的密封性,或者,也可以采用本领域常见的其他的密封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具体的,所述第一封堵构件5可以为压环,所述压环与第一腔室的内壁螺纹连接。设置的第一封堵构件5以及第一限位构件4的延伸部42、约束部以及第一抵接部41,能够使第一限位构件4被约束在指定范围内活动,同时在保证第一限位构件4的活动的前提下,还能够为第一安装腔室提供良好的密封环境,避免水自第一安装腔室进入蓄水腔室中。
25.更具体的,请再次参阅图3和图4,所述第一限位构件4具有至少两个延伸部42,所述延伸部42中设置有用于容置吸水构件6的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包括安置槽或者安置孔,图4中示例出了延伸部42上设置有安置孔,所述吸水构件6设置在所述安置孔中,所述第一限位构件4伸入蓄水腔室一侧后,可在蓄水腔室内安装吸水构件6,同时为避免吸水构件6脱落,还可将吸水构件6的至少部分与蓄水腔室内壁固定连接。具体的,可使用螺丝等紧固件将吸水构件6固定在所述蓄水腔室中。
26.在一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蓄水腔室的进水口处还设置有一盖板15,所述盖板15可以与基体1固定连接,所述盖板15和活动构件14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在所述进水口处,所述第一方向指的是自外部环境指向蓄水腔室的方向,所述盖板15上设置有第一导水结构,所述第一导水结构能够连通蓄水腔室与外部环境,所述活动构件14的至少部分可以贴合第一导水结构设置,用以封闭第一导水结构,所述活动构件14与蓄水腔室之间还可以设置一第三弹性构件13,所述第三弹性构件13可以为弹簧、扭簧,所述第三弹性构件13可以呈压缩状态设置在所述活动构件14与蓄水腔室之间,且第三弹性构件13能够驱使所述活动构
件14沿第二方向运动,所述第二方向为第一方向的反方向,设置的所述第三弹性构件13能够使活动构件14始终抵接在第一导水结构上,当基体1受到撞击时,所述活动构件14能够由于惯性而产生位移偏差,从而使外部环境的水通过第一导水结构进入蓄水腔室中。
27.具体的,所述第一导水结构包括至少一进水通孔,所述活动构件14沿第一方向的至少部分投影落入进水通孔中,而保证活动构件14能够在第三弹性构件13的驱使下始终封闭进水通孔。
28.具体的,所述进水口处还可设置有一台阶结构,所述盖板15盖合在所述台阶结构上。
29.更具体的,所述活动构件14的外径可以与蓄水腔室的内径尺寸相同,在所述基体1上还设置有第二导水结构,所述第二导水结构具有至少一个导流口和至少一个出水口,所述导流口、和出水口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优选的,所述导流口设置在靠近进水口一侧,更优选的,所述导流口的至少部分与盖板15和活动构件14接触,所述出水口设置在靠近吸水构件6一侧,当活动构件14发生位移时,蓄水腔室的内部环境依次通过出水口、导流口和第一导水结构而与外部环境导通,优选的,所述蓄水腔室可设置为负压环境,当活动构件14发生位移时,负压作用下使外部环境的水迅速从导流口进入到蓄水腔室中,第二导水结构能够引导外部水流迅速的流向吸水构件6,进而使吸水构件6迅速膨胀,以此加速基体1的上浮速度。
30.在一较佳的实施方式中,一种水下撞击反馈回收装置还包括第二限位机构,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基体1上设置有第二安装腔室,所述第二安装腔室的内壁设置有第二封堵构件12,所述第二封堵构件12可以为压环,所述第二封堵构件12能够与第二安装腔室的内侧壁面螺纹连接,所述第二限位机构包括第二限位构件11和第二弹性构件10,所述第二限位构件11包括第二限位部和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二限位部被约束在第二封堵构件12与第二安装腔室所形成的第二限位腔室中,所述第二抵接部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封堵构件12活动连接,第二弹性构件10设置在所述第二限位构件11与第二安装腔室之间,且所述第二弹性构件10可以为弹簧、扭簧,所述第二弹性构件10能够驱使所述第二限位构件11自第二安装腔室向内部向外部活动,可理解的,在第二弹性构件10的驱使下,所述第二限位构件11能够沿第三方向抵接在所述活动构件14上,所述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交叉设置,具体的,所述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设置。
31.当所述活动构件14发生位移时,请参阅图1,以活动构件14沿第一方向移动为例,所述第二限位构件11能够在第二弹性构件10的驱使下而弹出,当活动构件14沿第一方向运动后,又在第三弹性构件13的驱使下朝向第二方向移动时,受限于第二限位构件11的伸出,使其无法沿原有的活动路径复位,外部环境的水可持续的流入蓄水腔室中。
32.在一较佳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所述导流口和第二限位机构可以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当活动构件14与盖板15抵接时,所述活动构件14的侧壁能够封堵导流口,而当活动构件14因外力作用而朝向第二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二限位构件11能够在第二弹性构件10的驱使下弹出,活动构件14在第三弹性构件13的驱使下与第二限位构件11抵接,当所述活动构件14保持在此位置时,所述第一导水结构、导流口、出水口以及蓄水腔室保持于导通状态,外部环境的水能够源源不断的通过第一导水结构、导流口、出水口进入蓄水腔室中,以保证吸水构件6能够与更多的水接触而达到其相应的膨胀程度。
33.具体的,所述第二导水结构的纵向剖面形状可以为规则形状或者不规则形状,所述规则形状为弧形、l形。
34.实施例2请参阅图1,为本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水下撞击反馈回收装置,且结构与实施例1基本相似,区别在于,一种水下撞击反馈回收装置还包括第四限位机构,所述基体1上设置有第四安装腔室,所述第四限位机构包括第四限位构件8和第四弹性构件7,所述第四弹性构件7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第四限位构件8连接,且所述第四弹性构件7能够驱使所述第四限位构件8沿第一方向运动。一第四封堵构件9设置在所述第四安装腔室中,且所述第四封堵构件9可以为压环,所述第四封堵构件9与第四安装腔室螺纹连接,所述第四限位构件8的第四限位部被约束在所述第四封堵构件9与第四安装腔室所形成的第四限位腔室中,所述第四限位构件8的第四抵接部伸出于所述第四限位腔室设置。所述第一限位构件4在第一弹性构件3的驱使下朝向第三方向运动时,受限于第四限位机构伸出设置的第四抵接部,所述第一限位构件4无法再朝向第三方向运动。
35.如图1所示,当所述基体1与装载平台18安装时,可以沿第一方向放置基体1,所述第一限位构件4受第四限位构件8约束而无法沿第三方向运动。所述装载平台18上设置有一安装槽位,所述第一限位构件4能够被收容于第一腔室中,且所述第一限位构件4沿第一方向的投影完全落入安装槽位的范围内。当朝向第一方向移动时,所述装载平台18上与基体1的凸起相对应的凹槽能够与第四限位构件8接触,并推动第四限位构件8朝向第四安装腔室移动,伴随第一限位构件4逐渐进入安装槽位,所述第一限位构件4脱离第四限位构件8的约束,并在第一弹性构件3的驱使下抵接装载平台18,而与装载平台18固定。在所述装载平台18上也可设置有第二密封构件17,所述第二密封构件17设置在基体1与装载平台18的抵接贴合处,以避免基体1与装载凭条贴合固定时,部分外界环境的水进入第一安装腔室。可理解的,通过设置第四限位机构能够方便基体1与装载平台18的安装配合。
36.应当理解,上述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